
2022年财政年度继承了2021年的胜利果实,积极财政势在必行。2022年两会期间,财政政策以大规模减税降费和实际赤字扩张的形式呈现出积极的扩张格局。虽然年初财政政策的准备非常充分,但实际的财政运行却一波三折,“减收增支”造成较为严重的财政紧平衡状态。财政减收方面,财政收入先后经历减税降费、疫情冲击和经济放缓的冲击,截止11月一般公共预算完成度仅为88%,完成全年预算的可能性较低;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持续下挫,目前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尚未扭转,土拍市场遇冷,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呈现持续下行趋势,政府性基金预算完成度仅为60%,远低于过往年度同期水平。
我们判断,2023年的财政运行比2022年会稍显乐观,但仍然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2023年一二季度的国内经济复苏情况和海外衰退节奏直接关系到财政收支平衡困局的缓解和财政政策传导的效率,经历了2021年的“多收少支”到2022年的“少收多支”,2023年的财政政策预计会“均值回归”,收入端不会出现2021年增速的高速增长,支出端也不会出现2022年资源的大幅投入,“量入为出”和“可持续”的特征会更加明显,这是应对财政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
财政贴息和减税降费并行,“兜底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并举。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在2023年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
赤字调整至3%以上的可能性较大。由于2022年的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低于预期,2022年广义财政中的一般公共预算完成度预计不足100%,政府性基金预算完成度很可能仅有60%左右,在实际赤字已经高企至4.6%的背景下,期待大额跨年资金结转并不现实,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其他负债项降至低点意味着2023年可上缴利润空间同步压缩,仅能依靠国有大型企业进一步实施利润上缴填补财政缺口,因此2023年的实际可用财力可能持平甚至低于2022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新指示,维持财政稳增长的力度仍有必要,预计2023年赤字率抬升至3%以上的可能性较高,整体赤字规模仍可以持平2020年水平。
2023年专项债仍然是财政工具箱中的重要抓手,但经过近几年的激进扩张,专项债庞大的债务压力已经初现端倪,向上空间较为有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财政政策提出了加力提效的要求,但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依然没有动摇,预计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依然维持在3.5万亿左右。
准财政政策工具的扩容依然是2023年的趋势。由于2023年对基建稳增长仍有诉求,预计政策性金融工具总额不会低于8000亿的规模。
风险提示:全球方面,第一,通胀持续时间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欧美紧缩货币政策存续时间可能超预期,拖累全球经济增长。政策制定难度上升,出现政策失误的后果可能较以往更加严重。第二,地缘政治冲突不确定性较高,给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带来持续压力。第三,投资者情绪脆弱背景下,市场波动幅度扩大,资本流动速度加快,单个市场冲击可能带来超预期的溢出效应,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第四,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国内方面,第一,2023年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依然是疫情的走向。2022年的奥密克戎毒株对经济均造成了超预期的冲击。未来疫情走向如何,对经济运行的走向影响巨大,因此仍是2023年经济运行的核心不确定性因素。第二,对于地产投资何时触底反弹市场仍未达成共识。时至今日,本轮地产下行周期已经持续一年左右,地产投资、销售、价格和三工面积的增速都处于下滑区间,且仍无明显缓解迹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jjzl/2023-01-06/doc-imxzfiqm88186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