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国内公布的11月经济金融数据较弱,全国各地区进入疫情流行期,海外尽管美国11月通胀进一步走低,但12月FOMC会议仍释放鹰派信号。受内外部因素影响,上证指数结束10月底以来的六周连阳,周跌幅1.2%。交易层面看,两市日均成交额回落至0.81万亿元左右,全A换手率较上周回落,市场情绪有所降温。资金面上,北向资金周度净流入48.6亿元,偏股型基金新发行49.9亿元。
风格方面,偏大盘蓝筹的沪深300和上证50分别下跌1.1%和0.7%,偏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分别下跌1.9%和2.3%。
行业方面,市场仍在交易防疫优化逻辑,社会服务、食品饮料和农林牧渔等消费行业领涨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光伏产业链等制造成长表现较弱,有色金属、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和基础化工表现靠后。
2022即将收官,经历了一整年的跌宕起伏,A股能否在2023年迎来新的窗口期?
一、 宏观经济及政策
内需结构性分化,整体复苏缓慢
1)居民收入与消费: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居民收入预期有望更为稳定,青年人失业压力也可能有所缓和,居民消费倾向有望较2022年回升。参考海外,在防疫政策优化后,居民消费倾向可能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财政刺激政策也有影响。
2)制造业:制造业投资增速或较2022年回落。2022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出现了快速下行。2023年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负增长,增加制造业投资下行的压力。
3)基建:2022年,运用多种渠道为基建投资筹措资金,导致2023年面临的同比基数较高。基建作为稳增长的抓手,2023年的增速不会低,资金来源重点可能是公共预算、专项债。
4)价格:预期2023年,CPI全年同比2.4%,全年走势春节最高,同比可能超过3.0%,3月开始下行,三季度开始缓慢回升。全年PPI小幅上行,总体前低后高,中枢低于2022年。
5)海外经济:2022年海外市场通胀紧缩超预期,地缘政治扰动持续。欧元区通胀尚未见顶,能源通胀或长期化,当前濒临衰退,2023年触底可期。美国2023年或进入温和结构性衰退。
2023年重点关注: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关注的领域
3)优质央国企估值重塑
4)数字经济
5)国家安全
二、权益市场策略
短期或出现阶段性调整,而中期基本面修复趋势显著
1)分子端:短期防疫放松后,疫情大规模爆发即将来临,对经济形成一波冲击,第一季度可能是年内经济低点。疫情过峰之后,随着稳增长政策起效和疫情扰动缓解,消费将进入回暖通道,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对冲地产投资和出口的下行压力,下半年商品房销售同比也有望逐步转正,全年经济走势呈“√”型,但由于海外经济衰退、地产投资拖累,经济修复弹性有限。反映到A股盈利上,信贷周期底部已现,全年走势基本与经济基本面类似。
2)流动性:海外方面,美国通胀下降趋势不改,但服务业通胀粘性较强,下行节奏可能较缓。上半年美国经济韧性优于其他大型经济体,在较高通胀的压力下,联储加息虽逐步退坡,但中止加息的时点可能延后,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的回落节奏或受美国通胀扰动。进入下半年,美国经济大概率进入衰退区间,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债利率先于美元指数进入下行通道。国内方面,2023年上半年货币仍维持合理宽裕以推进“宽信用”,下半年随着经济恢复,有边际收紧可能性。长短端利率上半年维持窄幅震荡,下半年有上行压力。资金层面看,2023年A股的主要资金来源或为外资和私募。
3)风险偏好:二十大报告仍将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年底政治局会议发出积极信号,2023年政策端有望持续加码。海外方面,美国对华加速脱钩断链,当前美股盈利尚未充分计入经济衰退预期,美股有大幅调整风险,压制市场风险偏好。
4)大势研判:分子端弱势改善,流动性偏中性,风险偏好内支撑、外抑制,全年以宽幅震荡格局为主。上半年是政策密集出台期,防疫政策不断优化,地产需求端政策仍有发力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两会或释放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市场情绪明显修复,外部联储加息逐渐退坡,均会对市场形成支撑。到了下半年,经济回暖趋势确定,通胀压力逐渐显现,内部货币政策可能收紧,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增加,美股有大幅回调风险。
三、债券市场策略
预计债券上行空间有限,或维持区间震荡
1)债券供给:保守估计,2023年名义GDP增长6.5%,赤字率3%,则赤字绝对额在3.86万亿元,中央和地方分别为2.5万亿元和1.36万亿元。另外,新增专项债3.8万亿元。政策性金融债方面,与2021-2022年持平的话,净增量在2.0万亿元左右。
2)汇率:2023年美元先强后弱,人民币存在升值空间。2023年上半年,随着欧元区进入衰退,美元仍然有支撑。下半年,美国基本面恶化空间大于我国,叠加美联储的政策宽松空间大于央行,人民币兑美元存在升值空间。
3)货币政策:2022年,美联储大幅加息背景下美元指数大幅上升,汇率压力下,中国货币政策宽松受到掣肘。2023年,货币政策倾向于从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存在降准补充流动性的可能。从外部环境来看,美联储加息可能顶点在5.00%-5.25%,并保持一段时间。经济数据的逐渐趋弱使得美元指数不再强势,对人民币汇率来说压力缓解。
4)基本面:防疫政策调整后国内经济短期承压,叠加出口快速下行,企业端和居民端的融资修复尚需时间,预计经济仍将在“现实弱、预期强”的状态中波动。
5)流动性:近期央行呵护市场情绪的态度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表明未来货币政策需在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支持实体经济企稳,预计短期流动性取向仍将充裕,存在降息可能。
展望后市
综合而言,防疫政策大幅优化、会议定调经济好转的目标后,中期经济基本面的修复趋势较为确定,但短期修复节奏仍受疫情扰动,预计市场将因为强预期、弱现实的局面收敛,政策博弈利好出尽而出现阶段性调整。后续需观察疫情达峰城市经济恢复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落实情况、中美经济数据。
2023年板块配置方面
上半场:
1)疫情闯关:疫情波峰曲线或被拉长,新冠治疗药物和医疗设备需求将持续增加,关注自我诊疗产品、中药、药店及消费医疗器械;
2)情绪修复:重要会议临近,政策预期上修,情绪进一步修复,关注金融地产、主题投资;
3)景气成长:流动性保持宽裕,海外流动性紧缩暂时放缓,交易拥挤度消化充分,短期有望接续轮动。关注高景气有望延续、业绩确定性较强的风光储;
4)消费修复:短期居民消费信心与能力不足,多数出行链相关行业市场已进行提前博弈,业绩估值匹配力较大,弹性需挖掘细分行业或个股;待疫情逐步缓和,管控大幅放松,消费场景恢复,出行链弹性凸显,关注航空、餐饮、酒店、免税、景区等。
下半场:
1)景气反转:地产供需两端政策发力,销售端有望于年中企稳,关注信用融资双修复的优质民企,后周期的消费建材、家具、家电,以及前期估值受压制的银行;中长期有国产替代逻辑,行业景气底部反转,关注半导体;
风险提示:
基金投资需谨慎。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作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情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承担。本材料中提及的投资策略为当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及阐述,基金管理人将根据宏观环境和市场情况,适时进行投资策略的调整。本材料中的阐述不代表对实际投资收益的预测和保证。基金投资有风险,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敬请投资人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更新)、《基金产品资料概要》(更新)等基金相关法律文件,关注基金的投资风险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jjzl/2022-12-22/doc-imxxpera40479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