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面对面 | 光伏行业到底怎么看?一起探秘热门赛道


近期A股部分板块行情有所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光伏板块作为一直以来颇受关注的热门赛道之一,在未来又会有哪些投资机遇呢?

近期影响行业上行的因素是什么

未来将会有哪些需求增长点

供给端是否有值得期待的环节?

投资者应当如何布局光伏行业

本期我们邀请到两位重磅嘉宾:浦银安盛中证光伏产业ETF联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高钢杰太平洋(2.680, 0.01, 0.37%)证券研究院院长助理、新能源首席研究员刘强,共同探讨光伏行业的投资形势,解析产业链配置价值。

主讲嘉宾

Q

近期光伏产业指数仍处于震荡行情中,困扰行业上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

目前来看,困扰行情的是中短期内投资者对供需变化的担忧。

1

短期来看,供需两方的拐点对于市场的冲击存在一定未知风险。我们判断硅料价格的上涨周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本轮硅料的上涨周期从2020年中启动,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而近期硅料价格的下降表明,松动可能已经开始投资者可能对于松动周期将会给产业带来的冲击表示一定程度的担忧。另外,12月末的圣诞节是海外需求短期的低谷,而一个月后的中国新年则通常是国内需求的低谷,供需可能短期错配,因此此时大多数投资者或将选择观望。

2

中期来看,光伏行业在过去几年的持续升温拓宽了行业空间,但同时也带动了供给的释放。投资者们目前担心的是供给释放后上游公司的单位盈利是否下降。

3

但长期来看,光伏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作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抓手,光伏产业拥有相当可观的增长空间。目前全球光伏发电量占比还不到全球发电总量的10%,而到2050年占比达到35%及以上都是有可能的。总体来说,应当做长周期、逆周期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来讲长期空间较大的行业在困难的时候反而是很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们在低谷的时候买基金,尤其是指数型基金,是一种较为明智的投资策略。

Q

今年光伏行业海外市场需求持续高增,未来还有哪些需求增长点?

A

海外方面,美国和欧洲等市场的需求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光伏行业需求的长期增长是值得期待的各国长期发展的趋势大多都朝着新能源方向转型,其中像光伏、电车等赛道都蕴含着机会。

短期来看,美国今年新能源的整体市场需求没有完全释放部分国内龙头公司的产品存在被扣押的情况,但明年的需求大概率会得到更好的释放。中期维度政策的调整优化也值得期待。

另外,此前的地缘冲突催化了欧洲光伏与储能的平价,户储需求大涨,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这种需求也会引领全球光伏与储能市场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说,光伏行业现在由国内往东南亚、美国、欧美渗透的趋势是不可阻挠的,不影响龙头公司的发展。我们相信龙头公司短期的业绩只是迟到,但不会不到。

Q

在光伏供给端方面,未来是否有值得期待或可能超预期的环节?

A

新技术是行业和公司的核心。我们认为光伏行业一定需要靠技术和产品创新来引领行业进步、拓宽行业空间,否则在供需松动的周期就可能在出清过程中被淘汰。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投资机会就在于新技术与新市场。

未来十年是光伏电池技术重要的变革期,也可能是光伏行业最大的变革点,就好比过去十年我们的变革点在于单晶替代多晶一样。电池技术短期性价比比较高,且还在不断升级变化,其中多项新技术都存在突破点或超预期的环节,可能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加速增长。

在关注龙头公司新技术进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小公司、小团队引导变革的潜力,所以我们对哪些小公司在创新方面做得比较超前,也保持了很大的关注和研究的力度。

Q

普通投资者在理解专业技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应当如何更好布局光伏行业?

A

比起在产业链各环节博弈、深入研究技术迭代和格局变化,去跟踪一个全产业的指数对于我们来说是更加便捷的方式。浦银安盛中证光伏产业ETF联接基金(A类:017116  C类:017117),通过配置ETF联接基金来追踪光伏产业指数,为场外的投资者提供便利且经济的方式一键布局光伏行业。

数据来源:Wind,光伏行业协会,截至2022.11.30。数据来源:Wind,光伏行业协会,截至2022.11.30。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jjzl/2022-12-14/doc-imxwryyr9663035.s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