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瞭望台 | 能源危机引发的欧洲产业转移将如何影响中国?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

 李湛

当前,欧洲能源供给风险日渐显著,全球产业链受到的冲击似乎比之前更为频繁。不少欧洲企业开始停工停产,已有不少制造业转移阵地。

那么,这种转移会长期延续吗?对国内产业链及出口表现是否会有帮助?

以下是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先生带来的解读。

欧洲能源短缺影响生产和出口

大型化工厂关闭或减产的案例不断涌现,比如斯洛伐克的某大型铝冶炼厂准备关闭、德国化工巨头减产……

2022年上半年,德、法等制造业大国的出口表现不复当年强势。WTO月度数据显示,德、法两国2022年上半年出口份额与2015-2019年同期份额相比,在2021下半年本就有差距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扩大了0.31%、0.04%。

此外,今年前九个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可能得益于德国汽车生产能力因能源危机而疲软所导致的订单外流。

欧洲加大对外投资,对冲产业链风险

不难发现,作为迁移目的地,中美两国更受欧洲企业的青睐。

例如,化工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某化工巨头于2022 年 7 月宣布全面推进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9月6日首套装置已开始投产,下一套预计2023年即可投产。而早在2022年2月,某化工巨头也在美国发布了投资计划,且在北美的投资金额约占其全球投资的15%。

其他数据也能印证这个情况。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同比增长了15%,知名企业都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同时,德国《商报》也表示,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

全球产业格局变化趋势

一方面,化工等不少行业生产线关闭之后的重启,往往伴随着一定成本,而能源供应的不稳定对这些行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俄欧在能源方面是合作或“脱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甚至意味着世界供需格局的重大改变。

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全球供需格局有两大特点:

1、 在产业转移的推动下, “中国制造”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被输送到最大消费国——美国,为美国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提供了支撑。

2、 长期以来俄欧紧密合作,俄罗斯的能源被输送到欧洲,为当地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然而现在,全球产业格局似乎正在从“中美、俄欧”向“中俄、欧美”演变。

新体系下,中俄高性价比的原材料和工业品可以形成互补;美国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特别是页岩气革命以来)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欧洲能源供需矛盾,但欧洲需要花费更高昂的用电成本。

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本轮产业转移与以往不同。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会将已经成熟或衰退的产业,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逐级转移。如果遵循这一规律,欧洲似乎应当向工资水平较低的东盟进行转移,但因为当前冲击来得猝不及防,为确保企业竞争力,对外转移的过程更加看重落地速度。所以人均受教育水平更高、基建更完善的中、美等国就迎来了机会,尤其是中国。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身产业转型尚未完成,依然有承接海外发达国家产能的空间。加上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揭示了供应链安全和韧性的重要性,产业链越长,中国在供应链效率上的优势就越明显。

更长远来看,考虑到全球范围内“低通胀增长”已难以为继,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长动力正边际减弱,所以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量空间尤显宝贵。

产业转移对中国出口增速的影响

2021年的欧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当年三季度,因为气候原因,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低于预期,电力供应紧张导致部分工厂减产或停产。

我们假设当时欧洲出口份额损失的约1%(参考与往年同期份额差距的变化)全部由能源问题造成。那么与能源供应正常的时候相比,2021年下半年欧盟出口损失了约3.1%,折合约10.7亿美元。

我们假设其中有1/3的订单转给中国生产(这一假设源于:2020年,在欧盟主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全球份额中,剔除欧洲之后,中国占比约31%),则这一转移对2021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的贡献为2.4%(而WTO口径下中国 2021年下半年出口增速约为32.1%)。

可见欧洲将不能完成的部分订单转给中国生产,虽然不能对中国出口增速贡献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展望未来,化工、交运方面的转移可能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当前这些行业欧洲实力较强,而中国份额偏小,伴随着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可能存在替代的空间;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单位能耗水平较高,更容易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

风险提示:上述相关内容仅为当前观点和看法,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我们并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本基金可根据投资运作或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将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以上所列示相关行业的证券或选择不投资于具体某个行业的证券。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投资须谨慎。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jjzl/2022-11-21/doc-imqmmthc5447153.shtml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