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稳了?


前几天和同事聊起春晚小品,他说以前几个小品里一定会提到农村,偏偏今年没提,可能是想让农民进城。

我觉得不至于,去年那个让农民进城买房,开车回乡种田的“专家”都成年度段子了

没想到才过了一会儿,就看到发改委等18部门发文《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

不少人把意见解读为支持楼市,甚至将之与棚改的“四万亿”类比。

如果真的有大量人口进城,好处当然不少。

比如人进来了,配套设施得建,是一批基建工程;要给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要发展产业;新人口要吃喝,赚到钱了也要消费,就又扩了内需…当然也包括房地产。

但这个事还是要理智分析,和棚改区别还是很大的。

就拿我老家某四线城市来说,拆迁时大家都乐意得不得了,因为估价不少,还能自己选择要新房还是要现金——大部分人都要了现金,有些人拆迁面积大,不需要那么多房子;有人想自己添点钱买个大的;也有人转头买个小的,剩下的当作存款。

居民直接拿钱买新房,房地产自然销售火热。

但这次不同,目标是“不适合就地扶贫”的,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易地扶贫,举个例子:

某几个村庄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山上,道路非常不便,土质和风景也不好,做不了农业和旅游业。

于是相关部门出资就近在相对平整的地区建个小区,再视情况建一个合适的工厂,让居民下山住在小区里,进工厂挣钱。

注:某群山中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与假设案例无关,图源网络注:某群山中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与假设案例无关,图源网络

但这样做局限性也很大,比如是否有土地建设小区,而且离城市还是很远,一旦预设的方向不能满足赚钱需求,居民生活还是很困难,也很难灵活转向。

所以现在《意见》的意思是要将这种扶贫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即要么将安置区建在城镇里,要么让受安置人员住进城,总之得让他们加入进已有的城镇生态圈。

联想现在出生率逐年下降、农业种植高科技化发展等等,《意见》的做法是考虑到了很多方面的。

那么对房地产影响几何呢?

要安置居民,我们可以推理出有几种方式:

1、还是由政府出面建设安置小区,居民直接入住

2、所迁往地区为乡镇且条件合适,可以划分土地并补贴部分,由居民自行建房

3、所迁往地区有烂尾楼或销售困难楼房的,可以较低价购入再分房

4、直接发钱让居民购买

5、居民自己有存款,自行购买

可以看出最后两条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不现实的。

大疫三年,还有多少地方能拿出这么多现金补贴?

偏远地区需要被扶贫的居民,当下能拿出多少存款买房?

当然也不是说对房地产毫无作用,这肯定是大利好,短期能拉动相关基建产业和辅助销售空置房产,促使居民信心恢复;长期提高城镇化率,缓和因城市人口下降造成的需求缺口。

但对标棚改就大可不必。

08年房子卖不出去,“四万亿”后09年M2增速达到了28.5%,财政赤字增长了516%,房子被附加金融属性后房价一日千里…这些条件现在都没有了。

房地产政策频出,底层逻辑还是疫情影响了经济发展。

下一步要走的高端制造还不能扛起重担,房地产作为上一代支柱产业仍然与经济联系紧密,不得不救。

前几天春节房地产销售数据出炉,仍然表现很低迷。

春节是房地产销售淡季,今年春节回落幅度还要大于过往,30大中城市商品房同比回落82.2%,二手房成交同比回落38%。

当然这个数据也要综合看,出游交通数据好,房屋买卖自然会变少。从三线城市房屋成交量(商品房回落32.6%、二手房回落18.1%)与一线城市(商品房回落97.6%、二手房回落92.5%)可以看出房地产销售和人口流动相关。

但想要稳住房价不继续下跌,从而拖累经济恢复,还需要继续提振信心。

当前大量政策也属于在危急时刻的“饱和式救援”,如果真的能推动,或许会水满溢出,出现一个小高潮。

但在居民越来越不买账、人口增速放缓、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当下,我对房地产的长期发展还是持有保守态度。

在我看来,除了一线城市核心房产,或者异军突起的拥有支柱产业新城市(13.620, 0.24, 1.79%),房价应当不会再出现明显攀升。

投资方面,在媒体宣传下,这次的《意见》或许会成为一个1~3天的消息面利好;

能不能出现小高潮,还要看后续销售数据;

长期如何,见仁见智。

不过至少银行现在可以松一口气,房企暴雷问题应该近几年不会再爆发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原文链接: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fundzmt/2023-01-31/doc-imyczqxy6945143.shtml


发表回复